刊名:昌吉学院学报
主办:昌吉学院
主管:昌吉学院
ISSN:1671-6469
CN:65-1226/G4
影响因子:0.201342
被引频次:7329
数据库收录:
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;期刊分类:高等教育
有一次,
米拉迪力带着自己的项目到上海参加比赛,
结果没有获奖,
回来以后,
他们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优势在哪里,
最终明白了一个问题:
市场不对,
“我们的市场在新疆。”
米拉迪力·玉苏甫明年6月就要从新疆昌吉学院物理系毕业了,他将改变新疆双语教育落后面貌,作为自己的创业目标。
“毕业后,先注册一个公司。”米拉迪力说,“针对目前新疆双语教育形式单一,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,迎合网络的发展普及和应用技术的强大优势,我们要致力于用技术改变双语教育,打造生动形象的维汉双语e课堂。”
尴尬的双语课堂
米拉迪力出生在阿克苏柯坪县阿恰养路段的一个普通家庭,三年级开始学汉语,但是由于村里面几乎没有汉族,教汉语的老师也是维吾尔族,生活环境中较少汉语交流的机会,因此,大家不太重视汉语学习。
中学时代,通过努力学习,米拉迪力的汉语书面成绩越来越好,但是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很差,因为同学之间都是只用母语聊天。
“南疆的双语教育还是相对落后的,我们班一共46人,30多人来自南疆,汉语口语表达不佳的比例是很大的,他们都想要学好汉语,为将来的就业铺平道路,他们需要这样一个提高双语学习的平台。”
大一时,米拉迪力去了几个学习维吾尔语的汉族班调研,在交流中他发现,汉族学生学习维吾尔语,最大的困难是很多维吾尔语特有的读音用拼音标注不清,上课时记得,下课又忘了,那时候,米拉迪力就想,什么时候能用数字音频来代替纸质版教材,来帮助同学们学好维吾尔语呢?
“教育薄弱、口语差是一个普遍的问题,我就是要开发出这样一个软件,帮助学习维吾尔语的汉族同学校正发音,帮助少数民族同学练习汉语口语。”米拉迪力说。
技术改变双语教育
米拉迪力从大一开始参与指导老师刘斌的“北师大横向联合”、“新师大双语基地”等多项课题,系统掌握了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和基于手机的app开发技术。
“目前英汉的双语电子教材已经非常成熟了,但是维汉的几乎没有,我们吸收了英汉平台的优势,结合新疆的特点和需求,打造了维汉双语平台,收到了不错的效果。”
在校期间,米拉迪力申请的“维汉双语数字化设计与开发研究”项目,获得了学院的5000元资金支持,学院还专门给他安排了一间工作室。
“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刘老师,班主任兼指导老师,大学这几年,他一直非常支持我。刘老师也有自己的家庭,但他总是把课余时间用在辅导我提高编程设计技术水平上。我有多少个寒暑假没有回家,刘老师就有多少个寒暑假没有休息。”在数不清的奋斗日夜中,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。
高考时,米拉迪力想报考数学系,然而入校后他被调配到物理系,为此,米拉迪力心情很不爽,一心想退学,来年重新报考。
班主任刘斌老师看到米拉迪力情绪低落,常常找他谈心,还帮助他完成了平生第一个编程任务,编辑一个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的习题集。
“对我来说,这是一个转折点。”米拉迪力说,“这之前我天天想回家,天天想退学重考,刘斌老师说,你把习题集做完,我们一起办一个培训班。他还把自己办公室的钥匙给我,我只要没事就天天来办公室编程,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行当。”
在新疆昌吉学院,民族生大多来自南疆,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,他们的第一次培训就吸引了72名学生报名参加,不仅大大提高了民族生的计算机水平,米拉迪力还为自己挣来了学费,节省了家用,因为在三代同堂的家中,只有父亲有工资。
“刘斌老师和其他老师不一样,有些老师只是讲课,下课就走人,不与学生过多交流。刘斌老师不论有课没课,天天跟我们一起聊天,就是没时间在一起,也要在群里互动一下。在学校我叫他刘老师,在私底下,我叫他斌哥。”米拉迪力笑着说。
在刘斌的帮助下,米拉迪力连续两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自治区三等奖;2015年获第一届互联网+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治区铜奖;2016年获昌吉州第五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。通过各种大赛的磨练,米拉迪力展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、创业精神,而关注新疆双语教育事业,则是他不变的主题。
维汉双语e课堂
文章来源:《昌吉学院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cjxyxb.cn/qikandaodu/2021/0313/486.html
上一篇: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昌吉学院实验
下一篇:基于的三维虚拟校园景观制作